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12月1日-15日地名资讯汇编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2018年12月1日-15日地名资讯汇编



1一、地名普查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验收工作圆满完成

来源: 国家地名普查 时间:2018-12-04 


12月3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湖南省出具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验收意见。至此,全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名普查成果全部通过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全面审核和入库验收,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验收工作圆满完成。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特色社会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次重要国情调查。从2014年7月开始,历经4年多时间,在各级地名普查机构精心组织和广大地名普查工作人员辛勤努力下,地名普查取得丰硕成果。全国共采集地名约1322万条、地名标志约74万个,修测标绘标准地名图2.4万多幅,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各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下一步,各地将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继续做好普查成果完善和转化利用工作,更好地发挥地名普查成果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2、齐河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整理工作

时间:2018-12-14     来源:德州新闻网


“我县地名普查工作顺利通过上级验收,现在正在进行档案归档建档工作,为下一步编纂图录典志做准备。此次调查,将我县近年来的地名变化全部查清,加强了我县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 ”近日,县民政局地名科科长倪猛向笔者介绍说。

据了解,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自2014年开始。为摸清近年来的地名变化情况,我县建立完善了地名数据库,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按照地名普查工作的范围和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全县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对区域范围内的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补充和完善,于近期已完成全面整改。

截至目前,普查共入库地名3840条,其中陆地水系类地名 24条,陆地地形类地名1条,行政区类地名 17条,群众自治组织类地名1019条,非行政区域类地名24条,居民点类地名1078条,交通运输设施类地名 227条,水利、电力、通讯类地名189条,纪念地、旅游景点类地名28条,建筑物类地名28条,单位类地名1205条。通讯员 王静



2二、地名新闻



天津给地名“立规” 起名不能再“任性”

时间:2018-12-1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天津12月15日电(记者周润健)在天津,地名起名不能再“任性”了。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14日修订通过了《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2019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规定,禁止以外国地名以及同音字作地名,地名商业冠名将受限制,地名的定性词语应当与事实相符。

该条例规定,地名命名应符合地名规划要求,反映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含义健康、方便使用;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由专名和通名组成,用字规范,简洁易读,不使用生僻字,同类地名不使用同音字、近音字以及与其他地名相近似、容易引起混淆的字。

地名属于社会公共资源,为了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性,避免商业冠名特别是公共设施或者居住区的商业冠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便或者影响,条例对地名商业冠名作了限制性规定:“禁止用企业名称、商标名称为道路、桥梁、机场、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隧道、港口、码头、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和居住区命名,本市已有地名除外。”

条例还明确要求,地名的定性词语应当与事实相符,以楼、厦、苑、广场、花园、公寓、别墅、中心、山庄等形象名称作通名的,应当符合天津市有关规定。如果违反这一规定,以这些形象名称申报地名与事实不符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2.重庆市创新应用助推地名服务建设迈上新台阶

时间:2018-12-05     来源:重庆市民政局


重庆市立足地名地址数据应用与服务,脱密普查成果数据,建成地名管理“一网站一系统一平台”,积极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建设,着力打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地名信息服务,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一、科学谋划,夯实地名地址库建设基础

一是精制方案。结合实际,编制《重庆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2015—2020年)》,搭建成果应用顶层设计方案,将地名地址库建设纳入市级地名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内容规划、实施。多次召开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协调会,征求民政系统内部建议、意见。二是搭建智库。组建由重庆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等13名高校教授、博导组成的地名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地名地址库建设过程中的咨询参谋作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三是部门联动。建立地名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邀请市公安、规划、工商等部门商讨地名、地址数据匹配解决方案,推进数据交换共享。推动标准地名数据与公安地址、规划、工商等部门数据共享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地名地址数据作用。

二、先行脱密,加快推进地名地址库建设

一是方案制定“科学化”。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重庆市地名普查数据脱密技术方案》,邀请市国家保密局、市规划局专业评审通过,以渝中区为试点,总结经验,及时推广,确保全市地名数据脱密工作有序推进。二是脱密流程“规范化”。根据有关技术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和现实需求,将地名普查成果包中属性、空间数据确定为11大类31个子类图层,制定地名普查成果图层属性脱密分析表,综合利用GIS脱密软件和人工校核等方式,脱密涉密图层、图层要素及图层属性。三是质量管控“精细化”。制定“一检二审”制度,“一检”由专业机构完成,全面质检脱密成果,并及时反馈各地;“二审”由各地普查办和市普查办完成,“初审”即各地组织当地地名专家、相关部门,对反馈的脱密成果进行再甄别、再审查,确保涉密数据“零”泄露;“终审”即市普查办邀请市国家保密局、规划局,对全市脱密成果进行最终审核,通过后按用户需求逐步对外提供使用。

三、创新应用,构建地名地址管理新模式

一是地名政务服务“便捷化”。实施“数字地名”工程,围绕区划、地名、界线三项核心业务,建成市级地名政务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与地名管理审批系统数据接口无缝连接和同步更新,满足地名信息、行政区划、边界管理、地名标志等具体工作需要,全方位覆盖各项业务,助推地名管理工作由传统化向信息化转变。同时,为市规划、公安、发改委、市情系统、重庆大数据智慧平台提供接口服务,满足相关部门政府与行业单位的共同需求,充分发挥地名地址库作为底层数据的重要纽带作用。二是地名公共服务“智能化”。以地名地址信息为基础底层数据,建设全市地名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接驳政府相关部门信息,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接入丰富的第三方应用环境,将二次脱密后的地名地址数据社会公共服务利用率最大化。通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设备、MR混合现实等新技术,结合新媒体传播快、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推广手机移动应用、设置轨道交通触摸屏、开通智能扫码第三方多渠道跳转、制作地名文化形象表情包等,向社会公众提供标准、即时应用服务,如第三方电子导航、出行订票、生活旅游等,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地名公共服务。三是地名管理服务“标准化”。积极落实国家、市政府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放管服”工作要求,搭建地名管理预审系统、区划地名网站,根据工作需要和群众需求,设置地名征集、用户留言、办事程序、地名查询、地名命名公告等功能,及时审批、发布标准区划、地名相关信息,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最多跑一次”。自建成以来,通过该“系统”和“网站”审批、发布地名上万条,累计近200万次访问量,获得社会公众及各单位部门的广泛关注。(根据重庆市民政局信息整理)




3、广东抓住普查机遇推进地名规范管理

时间: 2018-12-12 08:30   来源: 中国社会报


2014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广东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全面组织实施好这一工作。特别是近3年来,全省各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紧紧抓住地名普查机遇,全面推进规范管理。经过全省地名普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广东已顺利完成普查任务,各级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有序推进,地名普查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

摸清地名基础 做好成果转化

到今年11月,广东省地名普查成果数据通过了国务院地名普查办的全面审核和入库验收,共普查地名约79.82万条,标绘工作图9530张,制作地名成果图9180张,采集多媒体信息142.24万条,3494个地名申报了审音定字,新设置地名标志21.82万个。在此基础上,广东大力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理116929个,已整治处理113124个。

在成果转化工作中,省、市、县成立标准地名图、标准地名录、标准地名词典、标准地名志编委会。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民政厅厅长卓志强任主编,各市地名普查办负责人、各编纂承办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编委会。各级标准地名工具书籍的编纂工作有序进行。

为挖掘保护和传承弘扬地名文化,在累计拍摄220集《广东地名故事》系列视频片、6集地名文化纪录片《海上丝绸之珠——南海商道》的基础上,启动“广东地名文化深度挖掘与传播”项目,组建专家团队策划拍摄8集地名文化纪录片《南粤地名寻踪》,编著《南粤地名文化丛书》以及《南粤地名文化荟萃》等图书,全面梳理、展现广东特色的岭南地名文化,讲好广东地名故事。

为更好地发挥参与地名普查工作的专家学者、老干部、老教师、老村民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广东省还成立了行政区划与地名建设促进会地名文化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已审核确认地名文化研究专家213名、志愿服务者372名。发动广州高校学生730多人加入地名文化志愿服务,分成11支考察队开展研学之旅,体验深厚的地名文化。

培育典型经验 以点带面提升

广东地名普查办在经过充分分析论证之后,根据“边普查、边转化、边整治、边规范”的原则,选择不同侧重点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地名管理健康发展。

中山市强化组织管理,高质量推进地名普查工作;狠抓工作质量,高标准落实地名普查要求;以应用为导向,高水平提供地名信息服务,成为全省地名普查及成果转化“排头兵”。汕头市以法为本,出台《汕头经济特区地名管理条例》,制定《汕头市门楼牌管理规定》《汕头市地名管理咨询专家管理规定》《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地名保护细则》等多项配套政策,在强化地名法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惠州市发布《关于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协助整改不规范建筑物、住宅区名称的通知》等文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着力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现象,共清理不规范地名1322个,督促95个不规范宣传使用的楼盘名称进行限期整改。东莞市以实现区划地名管理时效性、权威性和便捷化为目标,全力推进“互联网+区划地名”信息系统及平台建设,形成了专题资源库、业务管理平台、地名网上服务专栏、地名巡查移动应用、地名管理服务后台五部分成果,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地名信息来源。江门市以“深挖地名文化,推动江门侨乡地名文化海内外传播”为宗旨,启动以“大地恩情”为主题的六大系列宣传活动,激发海内外同胞爱国爱乡的情怀及建设家乡的热情。

强弱项补短板 推进法治化信息化

在加大《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广东省建筑物住宅区名称管理规定》等法规宣传的基础上,省民政厅联合省编办进一步规范了地名命名更名行政许可事项,严格审核审批,公示许可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从源头上杜绝不规范地名新增,遏制不规范地名命名更名之风。

根据省政府部署,省民政厅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地名专项监管工作,对存在的不规范地名督促落实整改,公示抽查、整改结果,并发挥警示效应。总结推广广州市全面规范路(街巷)命名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工作经验,为各地全面摸查、标注、命名道路(街巷),全面清理整治不标准道路(街巷)名称,为完善地名标志牌设置提供范本。

依托地名普查成果,广东省还全力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结合省政府统一部署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全省标准地名数据已纳入“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设,将为构建广东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基础地名信息数据支撑。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12.12)



4、武汉市江夏区圆满完成《标准地名图集》编印工作

时间:2018-12-12    来源:武汉市民政局


近日,展示武汉市江夏区风土人情以及自然地理、行政区域、居民点、街道、河流、湖泊、风景名胜等各类地名分布的《江夏区标准地名图集》正式出版发行。该《图集》是江夏有史以来第一部标准权威的专业地名图集,标志着该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进入新阶段。

该《图集》以江夏区所辖行政区划为制图区域,涵盖15个街道和1个办事处,以及5个独立的经济开发区。由走进江夏、街道一览以及地名索引3大部分组成。《图集》以最新卫星遥感影像和地形数据为基础,全面准确标注十一大类地名,并结合精简扼要的文字说明、准确权威的图表数据以及精美的图片,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江夏的政区沿革、地名现状、地域风貌等。

《图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既是江夏自然景观的写真,也是江夏地名文化的指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是推广标准地名的重要载体,是向社会公众展示普查成果最直观的窗口。《图集》的编制,将实现江夏最新行政区划、地名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发挥和提高地名普查成果的社会效益,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武汉市民政局)



5、永州市《地名图集》《标准地名录》初审工作完成

时间:2018-12-11            来源:永州市民政局


为加快推进全市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确保《地名图集》和《标准地名录》定性准确,12月6-8日,应湖南地图出版社有限公司邀请,熊华清副局长率领市普查办及冷水滩等5个县区普查办工作人员赴长沙对市、县《地名图集》和《标准地名录》进行初审。

编辑出版地名《图录典志》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自今年3月起开展此项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图录初稿,经湖南地图出版社编排整理,已完成样书工作。初审会上,出版社有关技术专家详细汇报了当前图录编辑进展情况及下阶段工作打算,市、县工作人员、文化专家认真审核了相关内容并与地图出版社技术人员交换了意见。

熊华清副局长指出,《图录典志》编撰工作是地名成果转化和地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家要高度重视,认真审核,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积极对接,把永州市、县《地名图集》和《标准地名录》当做样板工程来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圆满完成任务。(李明)



6、独山加快推进地名命名工作

时间:2018-12-13   来源:独山县人民政府网


12月11日,独山县召开地名命名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具体实施相关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何可刚、副主任张永扬,县政协副主席李永扬出席会议。

会议组织学习了国家《地名管理条例》及条例实施细则、《贵州省地名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传达解读了《独山县地名命名工作方案》,并对相关工作操作进行说明和培训。

据了解,此次,该县按照“城乡一体化、县域一体化”的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对县城区“一体五翼”及各镇辖区内包括行政区域名称,居民地名称,街、路、巷、立交、小区(含门牌)等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山、河、湖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港、场、桥梁、渡口、水库、纪念地、名胜古迹、企事业单位名称等进行汇总、编制,为社会提供更准确的地名导向和信息服务。

何可刚指出,地名是一个地区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命名工作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建筑等领域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各镇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地名命名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抓好各阶段工作落实。

就进一步做好地名命名工作,何可刚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按照工作方案步骤要求,落实主体责任、盯紧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工作实效;要统筹推进,结合独山的历史文化传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迅速、全面、深入地做好地名命名工作,确保地名命名凸显独山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并与未来发展深度融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韦宗斌)


3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1、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的几点建议

中国社会报/2018 年/12 月/3 日/第 002 版 论谈·民政 

福建省松溪县民政局

魏农   叶芸


地名承载着人与环境的关系,蕴含社会的记忆,是拥有地域文脉的无形地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新地名不断涌现,一些老地名和老建筑正逐渐消失。加上大部分人对地名文化的认识不高,意识不到位,导致出现了行政区域名称轻率更名、建筑物名称不够规范、传统老地名逐渐消逝、地名“西化”“洋化”等现象,严重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因此,要做好对地名文化的保护工作。

充分认识地名文化保护的意义  加强宣传

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是实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城市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保护地名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 2004 年,民政部就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保护试点工作,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历史。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从对历史和城市发展的角度,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地名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宣传,使全社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地名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地名文化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地名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地名文化进行宣传。宣传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普及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常识,提高人们对地名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认识。只有在提高认识地名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才会去挖掘、整理、传承地名文化遗产。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重视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共识,共同做好地名文化建设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做好规划     

要把普查摸底作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通过实地调查、资料考证、座谈论证等多种方法,全面查清本地区地名文化遗产情况,详细收集地名的拼写、读音、位置以及历史沿革、来历含义等文化属性信息,系统掌握地名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分布、现状和存在问题。在调查现有地名的同时,要注重调查已消失不用的老地名,保护珍贵的历史地名。要通过调查,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和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全面记录地名信息,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综合利用地名文化遗产调查资料,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信息系统,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城市地名规划。编制地名规划命名、更名方案,要突出以人为本、好找好记、规范有序、名副其实、雅俗共赏、内涵优美、方便实用的基本原则。要广泛征求意见和科学论证,将论证报告及地名规划设计书报政府审批。同时,要尊重历史、照顾习俗、注重实用。要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重点做好千年古城、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著名山川地名、近现代重要地名等各类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使各类地名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做好老地名标志设置     

对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地名进行梳理,由地名、文化、规划等部门的专家进行鉴定,及时向社会公布,并设置统一的标志牌,标明名称、文化艺术价值、历史背景等内容。对具有历史渊源的街巷、园宅名称,在其路口两头或原址附近的建筑上,以镶嵌的方式修建记述反映当年情况及历代沿革和湮灭情况的碑记。建立地名文化数据库,提高地名文化保护水平。建立地名文化数据库,将当地古今地名及当地文化概况特点进行数字化,这会对地名文化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保存老地名  规范新地名     

据资料显示:山东省济南市的 500 多条老街巷中,已有 200 余条老街巷的名字不复存在;建城 22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老祖宗留下的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老地名,10 年间消失了 1031个。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保留老地名就是保存文化。地名保护不仅要保存那些具有中国优秀文化内涵的老地名,而且对现今的地名也要保护,不能朝令夕改,应保持新地名的稳定性。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淹没。同时,城市地名一旦更名,各单位名称、铭牌、印章都要更换,各种证件也要重新制作。这些必然会增加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成本,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给人们交流交往带来不便。我们不仅要在保留、继承传统地名文化,更要在城市建设中提高地名命名工作的科学性,将地名命名工作做得更透明、更民族、更科学,继承老遗产,留下新遗产。     

完善地名管理法规     

我国现行的《地名管理条例》是 1986 年颁布实行的,其中地名管理条例、细则、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已经老旧,且不能适应目前工作需要。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和完善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地名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通过制定办法和建立专门机构,将地名文化保护的原则,社会监督和相关奖惩制度进行明确规定,使地名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避免在地名命名工作中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同时,地名更改,要建立一个标准。在申报政府相关部门核准之前,要邀请专家论证,通过社会调查、查阅史料、民间访谈等多种方式,确保新地名的更改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



2、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指导平阳县“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来源: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日期:2018-12-07


12月4日至6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秘书长南燕率领专家组一行赴平阳县指导“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省民政厅副厅长、巡视员计时华率业务处室陪同参加。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专家组一行实地考察了昆阳镇坡南历史文化街区、通福门、东岳观道教音乐、平阳木偶剧表演、苏步青故居、亭子路、顺溪古民屋等地名文化遗产的遗迹、遗址和文化载体。

专家组认真检查了“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台账,召开了由温州市、平阳县民政部门等十多个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南燕秘书长和专家组反馈了初步审核意见和建议,充分肯定了平阳县对“千年古县”地名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指出平阳县的地名语词文化、地名实体文化和衍生文化内涵丰富,基本符合“千年古县”认定标准,但需要进一步梳理、提炼和完善,要结合地名普查和地名管理,围绕中心,服务发展,促进民生,充分发挥“千年古县”评审认定工作的综合效益。

下一步,平阳县将认真落实专家组提出的要求和建议,扎实做好“千年古县”申报的后续工作,为推进全省地名文化遗产分级分类保护工作做出示范。


3、湖北黄梅列入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县名已沿用1420年

时间:2018-12-14     来源:华夏经纬网


12月12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文件确认,黄梅县被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据介绍,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评选,不仅要求县治设立超过千年,还要求县名至今保持不变,很多历史悠久的县因此被排除。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居吴头楚尾之间,地貌景观形成于1.34亿年前,始置县寻阳于公元前164年,迄今2182年;公元598年更名黄梅,沿用至今1420年。据初步调查,境内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及近现代重要革命遗址693处,千年古镇、古村落7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1处;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2个,国家级自然名胜区1个。近年来,该县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了道路、街巷、乡村牌1170块、门楼牌253700块,实现了城乡标准地名标志全覆盖。

黄梅山清水秀,生态和谐,文明聚集,是中国佛教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的故里,境内五祖寺是其创立“东山法门”的弘法道场;黄梅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方言属江淮官话,是黄梅戏的母语;此外,黄梅还是闻名全国的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

据了解,该县“千年古县”申报工作自2016年10月启动,今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申报工作专家评审会上,黄梅县“千年古县”申遗资质获专家一致好评与认同。(记者柯利华、通讯员王瑾、王政)


4、寿县荣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时间:2018-12-14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据淮南日报报道  12月11日,从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传来喜讯,寿县荣膺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根据《民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民政部关于发布〈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的公告》要求,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2018年第一次“千年古县”专家认定评审会议鉴定,确认寿县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以寿为名,源远流长,历时2200多年没有改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底蕴丰厚的地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从2015年起,就成立专门组织,积极开展工作,申报“千年古县”,经过不懈努力,在地名文化的发掘、研究、传承和利用方面成效显著。

寿县荣膺“千年古县”称号,是继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又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字招牌,必将为加快“文化旅游特色化”发展战略,推进“南工北旅生态县”建设,提升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4四、地名研究



1、客家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陈优良、连伟海、卞焕

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摘要:针对当前客家文化中地名文化研究缺乏的现状,该文提出了从景观地名角度定量研究客家地名文化的方法,以赣南地区客家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和移动搜寻法,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客家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赣南地区自然景观地名集中于中北部平原和低谷地区,呈圈层向外衰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与赣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相吻合;其中山貌类景观地名与海拔呈梯度负相关的耦合关系,水文景观类地名并“生长”于河流两侧。各文化景观类地名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城镇建设、交通条件、生活方式和迁徙携来的中原传统文化等驱动因素都对赣南地区客家村落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该方法能为客家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客家地名; 文化景观; 核密度估计法; 空间分布; GIS;



2、六堡的地名及其茶叶产销运的历史轨迹

袁柳杜鹃

韩国国立木浦大学人文学院

文化学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三大黑茶之一的六堡茶的历史,六堡茶的名字由来、生产和销售的时代轨迹。19世纪末,随着马来西亚锡矿的开采,大批闽粤桂地区的农民到东南亚谋生,六堡茶跟随他们下南洋,成为"劳工茶",六堡茶开始远销东南亚,并迎来了繁盛时期,从而形成以六堡茶产地为起点,途径梧州、广州、香港,最终抵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运输、销售的水路,成就了著名的"茶船古道"这一黄金水路。如今的六堡茶由于这段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华丽转身,转型为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茶饮。 

关键词:六堡茶; 历史; 文化; 茶船古道;



3、地名地址地理空间位置与服务标准化探讨

兀伟  邓国庆  黄琛  王焕萍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摘要:根据"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地名地址定位与位置服务的需求,提出了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服务标准化内容。通过介绍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应用服务和标准化现状,详细对比分析了3个国家在地名地址定义、分类,数据模型,地理空间位置描述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地名地址数据地理空间位置描述与服务对标准化的需求,探讨了地理空间位置描述与服务标准化急需解决的标准化对象,为地名地址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地名地址; 标准化; 地理位置; 定位; 位置服务;




往期精彩推送

11月地名资讯收集(下)

11月地名资讯收集(上)

2018年10月16日-31日地名资讯汇编

10月地名资讯汇编(上)


资讯收集:杨振、常宏宇

本期编辑:代停停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